TA的每日心情 | 发烧 9 小时前 |
---|
签到天数: 1192 天 [LV.10]以坛为家III
成熟期
特雷亚王子

- 积分
- 3112

|
摘要:十八大报告遗温未冷:"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.""权利公平、机会公平、规则公平."上海积分制居住证同子女教育挂钩,违背党中央精神!
香港回归前夕,我出生于广东“珠海特区”,“珠海特区”四字中间的两字“海特”就是我的名字。珠海是我的第一故乡,我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婴幼儿时期。02年春节后,我和父母一起来到上海。来上海的第二天,便在浦东这块热土上安家落户。家就在浦东大道1503号(属于公民村),正对面就是上海海事大学。9月份开始,我在海事大学下属海运幼儿园上大班。那时幼儿园正好有名额,交了少量的赞助费就入园了。那几年生源不足,我毕业第二年幼儿园就停办了。
由于爸妈坚持要给我一个快乐的童年,反对在幼儿园时给我学习任务。我没有参加这样那样的“兴趣班”。报考小学时,很多同学有这样那样的证书,我什么也没有(更没有沪籍),结果被附近一所最“破败”的公办小学——定水路小学录取。一年级只招了3个班级,一个班级30余人。到三年级时,由于有些非户籍学生转走,这三个班合并成了两个班,一班40余人。
两年后,三年级开学前,一所崭新的现代化小学在旧的学校地址上扩建起来,学校更名为洋泾实验小学。再过一年,原来的老洋泾实验小学整体搬迁至新的校舍。
四年级时,新来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,最多时一天竟然要写四篇作文,不幸的是班上大部分同学视力急剧下降。虽然学校有漂亮的操场,但是课间却不能去操场玩,因而经常显得空空荡荡。一周为数不多的两节体育课,通常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语文老师占用。有一个学期,我们甚至只上了3节体育课。每次学校体检视力时,卫生老师都要修改我们的测量结果,近视眼比例也从为数不多变成了大多数。
五年级时,学校为了让一些优秀同学们冲刺“名牌”初中,从6个班级挑选了五十多名学生进“小记者班”,“小记者班”又根据成绩排序分成A班和B班,我被分进A班,事实上我是A班的积极分子。
一转眼5年级第二学期,面临小学快毕业了,同学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很多初中报考。由于户籍限制,很多好一点的公立初中都不招收非上海户籍学生。我看中的一所公办外国语中学最初由香港李嘉诚捐资1500万港元帮助建造,不招非沪籍学生,我因此给李嘉诚先生写了一封信,反映他的捐资扩大的教育不公。结果李嘉诚基金会回信给我,但却误解了我写信的愿意,以为我要捐助。
小学毕业,A班的同学大多考入全市各“名牌”初中。由于公办“名牌”初中只招收户籍学生,非沪籍生可以接受统筹或者就近分配至一般或者较差的公办初中,成绩好的只能凭实力考入民办“名牌”初中。最后,我考入浦东一所民办初中——上海新竹园中学,据老师讲在浦东民办中学中办学质量“数一数二”,三千学生报考,最终录取两百多名。学费每年12000元,
进入了一所自己满意的中学后,以为从此以后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学习了。事实上,开始两年,同学们的确学习压力不大,大家总体过得比较开心快乐。学校和班级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和亲子活动,整个班级经常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。班级里经常组织朗诵比赛等活动,我一直积极参加,也获得过不错的成绩。学校还多次举办辩论赛。学校举办各种各样的演出,联欢会;还举办体育节和艺术节。我们年级里四人组成的拉丁舞组合(我是其中的成员)每次也都会必然登台亮相,而且时常作为压轴活动出场。八年级时,我和班上一些关系不错的同学创建了一个学生社团,我用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语录的哲学著作(理想国)为我们的社团命名,班级里的同学大多加入了理想国社团,我在毕业后不少课外好友也加入了这个社团。我还是学校广播站的第一届广播员。并且是在许多报名的同学中选入的本年级唯一的一名广播员。初中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,而又十分有趣的。
七年级时,天津籍的班主任老师提醒我:“你没有上海户口,可能要回老家中考。”这件事我一直埋在心里没有告诉父母,其实父母早就知道。早在上初中时,教委就发过一张告知书要家长签字,意思是没有上海户籍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。不过父母一直瞒着我,就像我同样瞒着他们一样。一直到初二我对学习的兴趣都在减弱,成绩也在下降。后来爸爸了解我已经知道真相,就安慰我说:“不用担心,到时政策会变的;政策不变的话,就写信给胡总温总。”一转眼就到了九年级,我的成绩也有了上升,中考报名的各种文件和表格陆陆续续下来,每次都把我排除在外。今年春节后爸爸带着我到市府信访办,被信访办的人踢皮球一脚踢到了市教委,此前爸爸已经去过市教委。教委官员不冷不热不紧不慢地对我说,去读中职校吧,不愿意就回老家吧。后来爸爸也多次去教委陈情,结果都是一样。爸爸也多次通过市委信箱写信给市委书记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结果全被转到教委,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格式化答复。
初中全班就我一人没有资格参加上海中考。开始我抱怨的不是政策的不公,而是父母的无能。什么上海户籍、蓝印户口、引进人才子女、港澳台和外国护照等都可以参加中考,一句话,就是说明自己的父母太窝囊,我对父母不愿理睬,充满蔑视之情。参加推动教育公平活动后我发现,全国像我这样的学生很多很多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“随迁子女”;像我父母这样的家长也是很多很多,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“进城务工人员”。虽然很多时候这两个名称并不恰当。
也许有人会问,你为何不去老家读书呀?我告诉你,不是我不愿意去,也不是我不敢去。老家没有一位同学,没关系,可以从零开始认识;老家教材和考试科目不一样,没有关系,可以学习赶上;老家没有可靠的监护人,没有关系,没有父母管束,更自由;老家老师要求严,没有关系,我不怕!我的小学同学有在三~九年级陆陆续续有人回老家上学去了。留下来的只有少数,基本上是对读大学不太抱有希望打算读中职校的。我没有回老家读书,完全是因为父母坚持行使他们的权利履行他们的义务。自我出生后,除了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,没有一天同时离开过父亲和母亲。
相比数千多万留守儿童,一千多万随迁子女是幸运的,虽然我们在城市事实上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,在入学方面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,但是我们可以和父母朝夕相处。
爸妈常常讲:“让孩子一个人独自回老家的话,孩子将失去的是亲情和父爱母爱。对一个没有父爱母爱的孩子,我们怎样对他进行爱的教育。没有爱的孩子,在他未来的生活当中,他怎么会用一颗爱心,去感受去体会他身边所有的爱。”
慢慢地,我才知道,我的父母不尽没有错,而且是很伟大。他们为我们毫无保留地付出了全部的父爱母爱;我也逐渐意识到,这个不合理的政策必须改变,不能因为这项政策,而让千千万万的孩子被迫回到家乡,成为留守儿童;不能因为这项政策,而让悲剧一个接一个的上演。
5月份我离开学校在家自学,六月份开始陆陆续续参加信访,越来越绝望。最后抱着唯一的一根稻草——上网发微博呼吁教育公平,争取随迁子女在学籍所在地参加中高考的权利。我将我的声音传达给世界,我也逐渐在微博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。乔布斯讲要在宇宙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,我想我们呼吁教育公平也是在创造自己的价值。
胡适曾经说过:“争取你自己的权利,就是争取国家的权利;争取你自己的自由,就是争取国家的自由。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,从来不是一帮奴才建成的。”
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》(适用于缔约国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)第九条:缔约国应确保不违背儿童父母的意愿使儿童与父母分离,除非主管当局按照适用的法律和程序,经法院审查,判定这样的分离符合儿童的最大利益而确有必要。然而,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,中国并没有遵守该公约。因为中高考的户籍限制,让多少孩子被迫返回家乡,让多少家庭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!
不久前召开了十八大,这让一些家长看到了教育公平的一丝希望。报告提出: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。”“权利公平、机会公平、规则公平。”
然而,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公布的《关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(草案)》中把居住证分成A证、C证、T证和临时证。A证需要达到一定积分,同学历职称挂钩,要参加社保;C证要求参加社保;没有社保的,哪怕在上海工作居住一二十年,也只能办临时居住证。只有A证持有者的随迁子女才可以就地参加中高考。
这显然是同十八大的精神背道而驰的。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和随迁子女家长是肯定不会答应的。我希望就地中高考政策不要与父母的职业、收入、纳税、房产、社保等挂钩。若是如此挂钩,穷人的孩子何日才会有出头之日?如何才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?
美国高等教育对弱势人群有特殊照顾的相关法律,作为城市中的新移民子女,或称随迁子女在城市中普遍处于弱势地位,我们不指望受到政府的照顾,只希望给我们平等的升学机会!
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看到的电影《花园》。一个12岁的美丽女孩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环境有些不满意,于是就画了一副美丽的图画,想象自己理想中的社区模样。她通过自己一天天的努力来改善社区环境,结果带动了一大批成年人跟她一起参与志愿活动。他们终于让自己居住的社区变得像童话世界般美丽。
任何人,不论年龄,都有责任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,而不是等待改变。我所做的,也是履行我作为少年公民的责任。 |
|